一、開發內容

※以下為細部設計階段內容,後續配合桃園市政府政策方向再進行部分空間調整。
(一)研發中心棟:10FL以上之上部高樓層區域為企業營運總部辦公室, 5FL〜9FL為產業辦公室。
(二)服務中心棟:6FL〜8FL為「IDC大數據資料中心」+「EMC智慧城市暨能源管理中心」、資產管理暨技術服務中心及行政暨綜合服務中心,5FL為青創/新創空間、共享辦公室及其他公益設施空間,如其他民眾生活所需相關設施。
(三)基座區4FL:多功能會議中心/小型展演/展覽/展售/餐飲服務空間、公益性服務設施。
(四)基座區1〜3FL:商業及生活服務設施及公共服務空間(含:入口大廳)。
總樓地板面積約計78,549平方公尺(含雨遮、陽台、戶外回計)。
  表1「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樓層配置原則
主要空間使用用途 區域 樓層設置參考原則
企業營運總部辦公室 研發中心棟 10FL以上之高層區
產業辦公室 5FL〜9FL
IDC大數據中心+EMC智慧城市暨能源管理中心+資產管理暨技術服務中心+行政暨綜合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棟 6FL〜8FL
新創/青創空間辦公室及其他公益設施空間(符合公益性設施項目) 5FL
多功能會議中心 基座區 4FL
小型展演/覽/售空間
入口大廳及公共服務空間
商業空間(餐廳、咖啡廳、金融、保險等)
1〜3FL
停車空間、樓電梯間、各類機房…等 地下層 B2〜B1FL
樓電梯間、各類機房…等 屋突層 RFL



二、智慧創新服務功能設計:

 表2「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智慧化服務設計功能需求規劃表
應用類別 系統項目 建置目標 功能需求
1.智慧辦公 1.1 訪客系統
  1. 全方位的智慧訪客管理,提供事前預約、事中確認帶位與事後追蹤等應用。
  1. 提供內部員工或是訪客自助預約、審核確認程序;提供地圖指引,發送位址連結。
  2. 具備訪客報到簽到後,系統可以列印訪客卡。
  3. 離開時掃描訪客卡即可簽出。
1.2 訪客會議
  1. 提供一鍵式會議預約模式,降低預約會議的困擾。
  2. 協助客戶解決虛實會議空間預訂和會議空間服務資源管理問題。
  3. 提供會議字幕呈現與支援英譯中。
  4. 產出會議內容文字的會議紀錄。
  5. 會議內容保留錄製,提供事後重播。
  1. 會議預定可支援單次會議/日
  2. 會議室管理中終端與會議室可進行綁定,顯示會議室使用情況,也可以顯示會議室規模。
  3. 視訊會議控制功能的全體輪詢模式支援主會場單屏輪多
  4. 視訊會議控制功能的字幕功能可向所有會場發送最長為120秒、60個字元的字幕。
  5. 視訊會議支援錄播功能。
  6. 視訊會議支援會議中自動識別會議語音,並在所有與會終端螢幕顯示會議語音字幕。
  7. 視訊會議支援會議中自動識別會議語音,保存並在會控中顯示會議語音轉換後的多語言(至少含英文與繁體中文)字幕翻譯內容。
  8. 視訊會議支援會議中自動識別會議語音,保存並在會控中顯示會議語音轉換後的文字內容且轉成會議紀錄。
1.3 智慧空間
  1. 根據申請用戶需要,提供大樓室內環境電源、空調、光源亮度、與環境註冊指派等應用。
  2. 可以彈性的管理相關的大樓與辦公資源與設備,以及提供相關的空間資源使用數據分析,來做為改善整體的智慧空間管理應用。
  1. 支援員工簽到開啟區域照明、電源、空調。
  2. 支援空間申請使用與相關資源調配。
  3. 提供相關的空間資源使用數據進行分析以掌握空間資源使用軌跡。
1.4 通信協作
  1. 統一跨平台視覺化協作通信架構,達成高效遠距溝通協作,及一致性標準化工作體驗。
  2. 終端用戶(進駐產業)可避免IT重複投資,維持協作溝通安全,並降低錯誤風險和管理業務成本。
  1. 資料,語音和視頻通信整合。
  2. 全面化的企業內網(on-premise)與雲端託管的部署支援。
  3. 提供IP電話設備,能與雲端平台整合應用。
2.智慧節能 2.1 綠能創生
  1. 以100KW建置量估算(實際建置量須以大樓條件為依據),每年可降低電力需求達11萬度。
  2. 降低契約容量電費支出。
  1. 建置PV(Photovoltaics)太陽光電,滿足自發自用電力需求。
  2. PV模組具IEC 61215:2016,IEC 61730:2016 認證及標檢局VPC認證。
  3. 單片模組(60 CELL)功率達330KW,效率18.8%以上。
  4. 變流器(INVERTER) 具防水、防塵功能外殼;屋外型,具防水、防塵功能且保護等級IP55(含)以上或同等級品,須符合CNS 14165,可保固20年。
  5. 變流器(INVERTER)具有最大功率追蹤功能、輸入與輸出電流限制、系統低電壓、過電壓、低頻、過頻保護、孤島效應保護與過熱保護。
  6. 可針對單一PV面板進行監控與輸出優化。
2.2 節能優化
  1. 依契約容量建置節能管理系統,目標ROI約為3-4年設備回本。
  2. 透過節能促進每年及整體節能效果可達10%以上。
  1. 具備AI智慧管理,進行空調、照明等設備優化控制以及公用。
  2. 場域之智慧監控。
  3. 建置EMS系統,能充分掌握能源分佈並即時自動調整節能策略。
  4. 大樓整體節能效果達10%以上。
2.3 儲能設備
  1. 相對於污染的柴油發電機,可提供即時之綠色緊急備用電力。
  2. 電力吃緊時,可進行放電,避免用電超約所造成之罰金。
  1. 安裝儲能設備,提供透過尖離峰放電與補助措施運作。
  2. 儲能系統保固20年。
  3. 儲能系統可100%深度充電,循環壽命100000次。
  4. 儲能系統不可燃、不會爆炸、不會與水反應。
  5. 具備再生能源出力及需量預測技術,有效提升儲能利用率。
  6. 具備緊急用電與契約容量超約動態補償機制。
2.4 空氣品質
  1. 空氣品質控制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避免因不當的人為操作造成能量耗損。
  2. 維持空氣品質,也能收到節能效益。
  1. 以傳感器對於收集空氣狀態資訊,適時給予環境適當的回饋。
  2. 於封閉的空間,當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適時提供氧氣。
3.智慧資料中心 3.1 綠色機房
  1. 採國際綠能機房標準及節能規範設計規劃。
  2. 依國際安全規範規劃。
  3. 系統運作最佳化,並達到節省營運成本目標。
  4. 主動偵測設備異常現象,以排除任何可能造成服務中斷的因素。
  1. 國際PUE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綠色機房標準
  2. 節能規範Green Grid and LEED (ASHRAE)
  3. 空間規劃─參考ISO27001安全規範之相關原則。
  4. 智慧機房環控系統,有效管控機房能耗設備。
  5. 智慧機房設備效能監控系統,以確保系統服務不中斷。
3.2  IT維運
  1. 應用開發環境虛擬化,有效調度資訊設備。
  2. 雲端架構設計,提高工作負載的管理效率,加速實現價值 (time to value)。
  3. 軟體定義管理機制管控IT設備,降低維運成本。
  4. 主動偵測IT設備運作狀態,而且能即時分析系統異常行為,提前排除故障因素,以維持系統高可用性需求。
  1. IT設備事件整合系統,透過事件資訊整合與圖表呈現,掌握IT設備運作現況及趨勢。
  2. 雲端及虛擬化設計,有效調配工作負載屬性資源及管理IT設備。
  3. 運用維運大數據/物聯網資料及流量分析,有效管理基礎設施 、應用程式 及工作負載,使其能達到效能最佳化。
3.3 資訊安全
  1. 依國際安全規範規劃。
  2. 主動防範內部及外部資料存取的資安威脅,並須避免資料遭受駭入及竄改。
  3. 主動偵測資訊設備的資安異常事件,並即時分析及通報。
  4. 設備及資料皆須要備援機制,以所縮短系統需要復原時間。
  1. 運用資料加密、資料備援、防火牆等技術,確保資訊之機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
  2. 運用最新威脅情報,且能即時分析及通報。
  3. 運用智慧驅動技術確保資料中心的系統及資料之安全性
  4. 遵循相關法令要求,如“個資法”條例 。
  5. 參考ISO27001安全規範之相關原則。
3.4 設備管理
  1. 集中管理設備上線狀況,並檢測使用率,避免閒置與重複購買設備。
  2. 匯集所有連接源的數據,進行即時分析及管理資訊。
  3. 透過雲端服務能迅速且靈活的滿足用戶使用設備之需求。
  4. 集中管理設備可以減輕 IT 人員的負擔及降低運營成本。
  1. 運用內置軟體搜集資訊設備之運作狀況,涵蓋盤點硬體資訊,傳送於IT管理者。
  2. 資料中心設備管理系統須具備可收集及管理各式資訊設備的能力,並可透過雲的網絡管理,以添加分析和機器學習能力,使設備能夠學習和適應。
4.智慧維運 4.1 指揮中心
  1. 統一管理園區現況,統一調派人力、機具等資源,達到最高效率。
  2. 全數位架構實現集中管理,實現訊息的透通及整合。
  3. 以更少的維運人員掌握維運狀況並即時定位可能的問題點並做出反應。
  1. 整合各建物管理相關系統(含空氣品質、公播、監控、UPS管理、空調等),建立中央控制室的指揮中心進行資源調度。
  2. 指揮中心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中心的電腦調看任何資訊並集中操作。
  3. 具備設備維護管理平台,能記錄設備維護資訊與維護日期,自動通知維護廠商以減少紙張浪費並掌握設備狀態。
  4. 以LED大螢幕電視牆掌握大樓與園區訊息。
4.2 建物管理
  1. 提升企業與大樓用戶滿意度,降低建物的使用耗損。
  2. 連結各系統以避免出現資訊孤島的狀況,加速資料整合,持續改善大樓的使用。
  1. 單一系統涵蓋建物相關之水電、消防、電梯控制、照明、安全監控等項目。
  2. 單一的資訊看板做一體化的呈現,同時加入自動化的智慧控制。
  3. 建物各監控系統的連網與電源供應必須以PoE(Power over Ethernet)方式建置降低維護成本。
  4. PoE Switch必須支援韌體升級不斷電功能以確保建物功能運行無虞。
4.3 智慧水網
  1. 當極端氣候暴雨來臨時,可得知各個滯洪池的儲水狀況,做雨前和下雨中的調節。
  2. 園區屬非住宅型建築之型態,可利用再生水的比例高,搭配淨水設備可確保防災避難時之緊急用水。
  3. 除有效做到防洪。串接的水網供政府隨時調配不同地方的儲水到有需要的地方,如消防用水。
  1. 串連景觀滯洪池和地下滯洪池,打造雨水(中水)智慧水網。
  2. 妥善利用建築物、停車場、以及人行道等硬體設施,建構地下滯洪設施,將其串接到景觀滯洪池(如相鄰街廓青塘園內水體),再使用物聯網技術隨時監控水位、水質及渠管道流速。
  3. 擴大地下滯洪池的面積,當大雨來臨前,透過物聯網啟動排水,創造更大的滯洪空間,當大雨過後,建築物本體就能消耗所需的再生水(雨水)
  4. 和下雨量以及天氣預報系統做結合,結合外部設備監測周邊河川和下水道的水位。
4.4 資訊交流
  1. 交通資訊傳送給用戶及用路人,以達到便捷、安全等旅運的目的。
  2. 輔助產生全盤考量之交通因應管理策略。
  1. 園區交通監控系統,利用感知偵測、通訊、控制等技術,偵測交通狀況。
  2. 經由無線通訊傳輸到管理指揮中心。
4.5 熱點分析
  1. 找出區域的熱點,做為大樓空間規劃或園區交通安排。
  2. 做為人群集中與疏散規劃的重要參考。
  1. 基於Wi-Fi技術或影像識別方式進行人數統計,以3D立體圖與顏色呈現人流熱點。
  2. 統計大樓與園區各區域每個時間段的人流情況。
  3. 必須提供雲端化Wi-Fi管理平台以加速部署及維護效率。
5.智慧生活 5.1 遠端服務
  1. 基礎架構數位化。
  2. 設備及系統網路化。
  3. 遠端管控設備及系統,減輕管理者負擔及減少營運成本。
  4. 管控過程需詳實記錄下來,做為日後資安管理與數據分析運用。
  1. 建置全數位化環境。
  2. 設備須具備遠端管控能力,以提供遠端服務功能。例如假日遠端門禁開關,遠端大樓照明控制,遠端障礙排除等等。
5.2 智慧門禁
  1. 數位化管控門禁,並能靈活運用不同身份辨識方式,以達到智慧門禁目的。
  2. 即時通報非法入侵狀況。
  3. 中控室管理人員可遠端遙控門禁的開關。
  4. 人員出入門禁時可連動監視系統,強化安全控制。
  5. 出入記錄查詢留存,降低管理者負擔。
  1. 採用無線連網方式實現對各辦公區及場域的門鎖管理,具備離線不影響使用、遠端授權控制開關門、一卡多門/一門多卡、擴展性強等應用特點。
  2. 運用人臉辨識或識別證感應系統,控管人員門禁進出。
  3. 中控管制可遠端管控門禁,以利即時能處理緊急狀況。
5.3 智慧消防
  1. 火場資訊全面數位化,並於火災警報發生時,即時感知掌握火場狀況。
  2. 由系統規劃安全避難路徑,透過建築內光(聲)導引設備、並連動進工作者手機APP,即時引導往最近避難點疏散。
  3. 可擴充結合運用大數據資料,全面提高災防科技化、資訊化與智慧化。
  1. 佈建基於物聯網技術感知災情,全方位通報,提供中控、警報、警鈴、網路推播等預警模式,確保管理人收到通報。
  2. 藉由雲端或邊緣運算規劃避難路徑。
  3. 具備可偵測火災潛在因子與辨識其發生位址的智慧物聯網雲端服務系統及探測設備,並可定址起火源,包括隱藏於建築體天花板、地板或牆壁內之管線,及時處置或撲滅。
  4. 數據非及時批量上雲,預留後續透過人工智慧進行學習與判讀可能性,系統具備導入智慧學習之擴充功能,以適應場域內運用狀況修正參數,避免誤報。
  5. 具有動態導引功能,能因應不同災害狀況,乃至複合災害發生時,提供智慧避難導引模式,並可連動手機APP,提供疏散導引路線圖。
5.4 智慧疏散(消防擴充)
  1. 以智慧消防系統骨幹,擴充包含地震、颱風等多重災變之因應疏散。
  1. 應用如氣象局之颱風、地震等速報資訊,發送警報並引導疏散。
  2. 配合不同災變情境,於地震或風災等再害黃金避難期緊急處置,引導群眾至安全避難處。
5.5 設施管理
  1. 運用資訊系統對設施進行規劃、整備和維護管理的工作。
  2. 系統可根據設施使用辦法,開放用戶自行登記使用,減少管理人力的介入。
  3. 系統可根據不同設施規劃不同維修計畫,以確保設施能在使用年限期間都能保持正常運作。
  1. 設施管理系統可提供API,以利開發設施登記APP。
  2. 設施管理系統可以收集各設施或設備的運行狀態,以利安排設施維護計畫。
5.6 路線指引
  1. 採最新的空間辨識或其他技術,透過手機 App 或數位標牌達成室內外無縫接軌的交通導航與路線指引,方便使用者能即時達到目的地。
  1. 系統可結合無線網路定位與數位標牌,即時提供路線指引功能。
  2. 系統也須結合防災機制,可以指引逃生路線、加快疏散速度,以保障大眾生命安全。
6.智慧環境 6.1 訊息發布
  1. 方便大樓及園區用戶掌握第一手資訊而形成共同生活圈。
  2. 在建物大廳、電梯廳、商業走廊、連通道、室外牆等區域設置顯示幕、廣告牆等,針對園區資訊及商業活動提供即時性的訊息。
  1. 支援整合各式訊息源以及設備便於提供即時發佈。
  2. 支援定期、不定期訊息發佈管理。
6.2 安全監控
  1. 保障園區與大樓用戶的安全。
  2. 提供管理者充足資訊可以不斷改進安全政策。
  1. 支援整合利用視頻監控與告警。
  2. 整合報警和影像檢核功能。
  3. 支援整合保存視頻資料傳輸、顯示和紀錄。
6.3 智慧路燈
  1. 採用模組化設計後可根據不同需求和不同應用場合,選擇不同的功能模組。
  2. 整合各種資訊設備技術並採用創新複合應用的設備,具備智慧照明、環境資訊採集等功能,依環境變化調整光度並回報後端中心。
  1. 支援排程與自動控制節能並節省管理成本。
  2. 支援Wi-Fi 熱點、安防及道路智慧監控、資訊發佈等多種功能的基礎設施。
6.4 智慧候車
  1. 未來自駕接駁車停靠或串聯如高鐵、機捷與周邊主要公共設施捷點之大眾運輸綠色運具停靠之候車亭或站牌。
  2. 於園區周邊人行道或提供接駁停等空間,提供智慧化基礎建設與諮詢平台。
  1. 具備可提供未來自駕接駁車停靠、電動巴士充電或抽換電池之預留擴充容量與空間。
6.5 智慧停車
  1. 加速停車管理系統停車速度。
  2. 多元化支付應用提供彈性的支付。
  3. 提供全面的交通資訊給用戶。
  1. 支援車牌辨識方式與空車位指引。
  2. 大樓外部停車位支援傳感器即時回報空位狀況。
  3. 支援線上支付系統,提供自動計費與收費。
  4. 引導車輛前往空位處停車。
 

三、結語:

      桃園市有最佳的地理優勢、交通建設及完整的工業聚落,因應「亞洲.矽谷」計畫落地桃園,開發之「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其未來招商規劃將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鏈結桃園在地產業,使桃園成為5G、AI、IoT、AR/VR/MR等新興科技產業發展之重鎮,以促進智慧轉型、產業升級,預期未來可創造8,300個就業機會與2,300億元的產值,期盼落實「亞洲.矽谷」計畫在桃園,與航空城計畫相輔相成,吸引更多創新產業及人才進駐。
出處:桃園航空城 > 亞矽創新研發中心 > 未來發展 > 未來發展
文章網址:http://taoyuan-aerotropolis.com/cht/index.php?act=article&code=print&ID=&ids=225&date_start=